在“12·13”首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昨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做客“市民學堂”,為公眾講述國家公祭日背後的故事。
  朱成山介紹,南京目前有20多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但魚雷營叢葬地至今有碑文無碑。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南京正向國家文物局報批相關方案,積極籌備“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魚雷營叢葬地”立碑事宜。
  現代快報記者 毛麗萍 胡玉梅/文 顧煒/攝
  現場
  很多死難者遺屬趕來傾聽
  薛裕俊今年74歲,家住南湖,從報紙上瞭解到這個“市民學堂”後,昨天一大早就趕到了現場。坐在第一排,認真地記著筆記,他哽咽著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哥哥薛裕賢南京大屠殺期間被日軍槍殺了,年僅18歲。每年12月13日,他都要去紀念館,到“哭牆”看看哥哥。“記下朱館長的講話,就是想更清楚地瞭解這段歷史,告訴後人。”
  聽眾席上,範阿姨眼睛紅紅的,時不時擦拭眼角的淚水。“當年,侵華日軍強姦了我奶奶,奶奶一直哭一直哭,後來都失明瞭。直到20多年前,奶奶去世,她還忘不了這段悲慘的經歷。”範阿姨說,奶奶生前經常向她講起那段經歷,每每提起,都氣得不行。
  81歲的桑耀華也坐在第一排。他回憶說,1937年,當時聽說侵華日軍來了,他跟隨母親躲到了六合的外婆家,“總算躲過了一劫。”桑耀華說,“我們要記住歷史。”
  遺憾
  魚雷營叢葬地有碑文無碑
  市民學堂上,朱成山提到了一大遺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魚雷營叢葬地”,29年來只有碑文,沒有碑。“1985年就下文了,明年就30年了,其他叢葬地有的建起了紀念碑,有的建起了紀念館,只有魚雷營紀念碑還沒豎起來。”
  歷史依據主要有兩個
  1985年,有關方面決定在魚雷營遺址設“魚雷營紀念碑”。歷史依據主要有兩個。
  第一,在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1947年3月10日對谷壽夫的判決書“關於集體屠殺”的附件里,第二宗和第二十一宗集體屠殺記錄: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即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夜間,有平民、官兵共九千餘人,被日軍俘獲,押往海軍魚雷營,用機槍集體掃射,除殷有餘等九人逃出外,其餘全體犧牲”;“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間,在城外寶塔橋及魚雷營一帶,屠殺軍民三萬人以上。”
  第二個依據則是南京掩埋遇難同胞屍體的紅卍字會的記載:1938年2月19日下關魚雷軍營旁就地收殮524具遺骸,2月21日在下關魚雷軍營碼頭就地收殮5000具遺骸,2月22日又在下關魚雷軍營碼頭就地收殮300具遺骸,在魚雷營發現和埋葬的遺骸有5824具……
  29年過去了,南京市先後立了21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可是,首批列入建設的“魚雷營紀念碑”(第十七處,編號Ⅴ-67)卻至今有名無碑。“魚雷營位於上元門一帶。1937年時是國民政府海軍基地碼頭,現為金陵造船廠。魚雷營屠殺的人數占到了南京大屠殺的十分之一以上,這個碑在國家公祭日之前立不起來,絕對是一大遺憾。”朱成山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兩年前,被精確定位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1985年時,該碑地屬金陵造船廠,由於船廠準備結合廠區建設統一規劃選建地點,所以當時只做了一個碑形模型,然後就這樣拖了下來。2012年,現代快報也對此做了詳細報道。
  2012年,南京抗戰史學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研究會會員胡卓然曾組織南京工業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志願者,依據軍用地圖,結合實地測量,初步得出了魚雷營遺址的經緯度。當時,這個結果得到了南京工業大學測繪學院院長李明峰和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盛鴻的認可,被認為是一個重大發現。
  石碑還是雕塑?正上報方案
  兩個星期前,相關專家趕到金陵船廠實地查看,他們發現,77年過去了,那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把碑立在什麼位置確實需要精心設計。“有關部門已給金陵船廠發函,希望船廠能提供便利,把碑豎起來。”專家透露。
  29年來,南京先後立了21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有的字跡已經開始模糊,有的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國家文物局已立項,將進行梳理,包括周邊環境的整治、紀念碑的清洗等。尤其是“魚雷營紀念碑”,請了東南大學的專家設計了兩個方案,一是和其他紀念碑一樣,用巨大的石頭設計成碑;另一個方案是,設計一個雕塑。“究竟是石碑還是雕塑,方案目前正提交給國家文物局,由文物局二選一。”
  關註
  1.“公祭日”公祭誰?
  “12·13”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僅僅是祭奠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嗎?昨天,朱成山強調,並不是這樣的,公祭日悼念的是抗戰期間的所有死難者,“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還包括因細菌戰、化學武器、三光政策等遇難的所有同胞。”
  之所以定名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他說主要是因為南京大屠殺事件是抗戰期間最集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在公祭日這天,我們要紀念抗戰期間犧牲的所有民眾,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朱成山說,這也是國家公祭日的最大特點。
  2.怎樣辦好首個國家公祭日?
  “1994年,南京舉行了第一次和平集會,當時只有800人。但第一次就有拉警報、武警獻花圈、放飛和平鴿……”朱成山說,今年是第21次公祭日,也是首個國家公祭日。
  為了辦好首個國家公祭日,朱成山今年特別忙,創下了一周跑三次北京的紀錄。
  今年7月份南京就開始了熱身,7月6日,國家公祭網開通,同時,開展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證言徵集。“我們特別希望死難者遺屬能夠和我們聯繫,但到現在為止,聯繫的不多。”
  目前,公祭日處於“升溫”階段,舉行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初中版)首發等。接下來,朱成山撰寫的《第21次是國家公祭》也將首發。
  “12月13日的公祭活動,是一個系列。我們做了很多種方案,但目前都還沒有通過審批,這裡不方便披露,一旦通過了,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對公眾發佈。”朱成山透露,公祭日活動主會場設在江東門紀念館,同時,中山碼頭、北極閣、燕子磯等也將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國外也會有悼念活動。”
  史實
  ■時間
  江東門紀念館內標誌碑上,鐫刻著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間“1937.12.13—1938.1”。在短短6個星期內,侵華日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一共屠殺了30多萬人。
  為什麼把國家公祭日設在12月13日呢?朱成山解釋說,12月13日是一個符號,事實上,死難者最多的是1937年12月16日和17日。
  ■暴行
  刀劈、刺殺、活埋、火燒、水溺、強姦……朱成山放了一段當年傳教士約翰·馬吉拍攝的影像資料,現場很多人默默垂淚。
  朱成山說,據當時的遠東法庭記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共有兩萬多起輪姦案;當時,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建築被侵華日軍燒毀。說到掠奪,金陵圖書館原有8.8萬冊珍貴圖書資料,被掠奪到日本,現在只有在日本可以查到。
  ■數據
  30多萬人多不多,是否屬實?朱成山說,這個數字,從埋屍的原始記錄中來,從“兩個法庭”的定論中來,有歷史依據,站得住腳。
  其中,遠東軍事法庭間接證明,當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數字是34萬人;而南京法庭直接提供的數據是30多萬人。“30多萬人既是確數,又是一個約數。只會多不會少。”朱成山說。  (原標題: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魚雷營叢葬地立碑方案上報國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ppnznmyn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